國家原子能機構3月28日在京舉辦首屆季度論壇,并發布2021年核領域十大事件,其中七件與核能科技研發和應用相關,包括“華龍一號”海內外首堆分別投入商業運行,田灣核電站7號、8號機組和徐大堡核電站3號、4號機組開工,中國北山高放廢物深地質處置地下實驗室開工建設,國家分別授予王大中、彭士祿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時代楷模稱號,“暖核一號”在山東海陽投運,我國大陸首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安全發電30年,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并網發電。
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董保同表示,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,發展至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,走出一條自立自強的成功道路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,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,積極推動我國核能高質量發展,是核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。
董保同強調,國家原子能機構歷來高度重視核科技研發工作,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力度,推動我國成功掌握第三代采鈾技術、新一代CF3核燃料元件制造技術、三代核電華龍一號、高放廢液玻璃固化技術等,為提升我國核科技水平,促進核工業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“但按照立足新發展階段、貫徹新發展理念、構建新發展格局、推動高質量發展‘三新一高’的要求,我國核工業在加強基礎研究、強化原始創新、立足實現核科技自立自強等方面,還有不小差距,廣大核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協同、銳意進取、攻堅克難。”董保同進一步指出。
作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戰略基石,核科技在大國戰略競爭中的地位作用正在進一步凸顯。核科技發展戰略方面,中國工程院院士羅琦表示,技術發展的根本遵循是自主創新,實現核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在于全方位加強核領域基礎研究,在科研經費、人才培養、專項建設,基礎研發平臺搭建以及創新實驗室的設立等層面進行投入與加強。
針對我國核能發展現狀與趨勢,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指出,隨著核電技術不斷突破,安全性、經濟性進一步提升,核能綜合利用范圍將進一步擴大,小型模塊化反應堆也將在供電、供熱、工業制氫、海水淡化等多個應用領域迎來重要發展機遇。